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核能安全委員會主管法規共用系統

列印時間:114.07.06 03:02

法規內容

法規名稱: 非密封放射性物質輻射防護措施計畫指引
公發布日: 民國 73 年 02 月 01 日
廢止日期: 民國 106 年 11 月 07 日
發文字號: 會輻字第10600142421號 令
法規體系: 輻射防護
圖表附件:
法規功能按鈕區

壹. 前言
    本會為了確保輻射安全,使可能遭受輻射曝露的工作能順利進行,並
使民眾獲得更多的保障,對於各界使用放射性物質之稽查與管制,已要求
各單位建立輻射防護專業人員或成立輻射防護委員會之監督與管理制度,
由輻線防護專業人員或輻射防護委員會負責執行各單位之輻射安全管制工
作。目前非破壞檢驗公司、夜光錶自發光文字盤塗裝作業、大專院校、研
究機構、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及地區醫院等,已全面施行輻線防護專業人
員及輻線防護委員會之監察與管理制度,成效良好。
    為使國內各單位明瞭應有的輻射防護措施,以確保人類個體、生存環
境及其後代不致遭受無意義的輻射傷害,特研擬「非密封放射物質輻射防
護措施指引」,提供有關單位參考。
貳. 防護要求
    為確保游離輻射工作人員之健康與安全,防止游離輻射之危害,應訂
定輻射防護措施規定,此規定依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制定之原子能法第
二十六條「游離輻射防護安全標準」訂定之。
  一. 通 則
      (一)放射性物質之所有人應向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申辦放射性物質
          執照。
      (二)放射性物質之操作人員應受有關游離輻射防護之訓練並應領有
          原子能委員會發給之操作執照(惟放射性物質之總放射度未超
          過管制規定時,操作人員可依原子能法施行細則第五十八條規
          定,免申領操作執照。)
  二. 管理組織
          各單位游離輻射之防護,應由場所主管(單位主管)負全責,
      使用場所除應具備適當之防護設備外,其對游離輻射之防護措施,
      應包括管理組織、游離輻射安全監察、醫務監護及紀錄保存。場所
      主管應指派游離輻射防護專業人員負責監督游離輻射防護規定之實
      施,並就有關之人員組成輻射安全小組,定期檢討改善有關輻射安
      全防護工作。
      輻射安全小組 :組長(場所主管兼任)
                    輻射防護專業人員:負責監督執行輻射安全管制工
                                      作
                             (必要時得停止放射性物質之不當使用)
                    操作使用放射性物質之研究人員
          指派之輻射防護專業人員應具有專業學識與訓練,並應經原子
      能委員會認可,該員應擬訂輻射防護措施計畫及安全作業程序,並
      應負責監督游離輻射防護規則之實施,使曝露於游離輻射下所有人
      員確能得到輻射防護之實效,其職責為:
      (一)依不同強度之放射性物質將實驗區劃分為各類管制區,並訂定
          各管制區之管制規定。
      (二)定期(至少每天乙次)或不定期(有污染可能時)實施射偵檢
          ,以防止人員、裝備及儀器之污染,偵檢結果並予記錄以利檢
          討改善及日後查考。(如附表一)
      (三)每月負責管理輻射工作人員劑量佩章之更換並記錄輻射劑量。
      (四)執行放射性物質之採購、保管與分配。
      (五)負責偵檢儀器之校驗、使用及管理。
      (六)如發現操作人員有違反安全規定者,應阻止該員繼續操作。
  三. 放射性物質實驗室之設計與配置
      (一)必須備有抽氣設備之氣櫃,且氣櫃內部應便於清洗,氣櫃內應
          裝置前置濾層、絕對濾層;如使用碘核種時,則應另加裝活性
          碳濾層,氣櫃濾層於安裝完竣後,須經測試合格方能啟用。
      (二)必須備有專用水槽,作為傾倒放射性廢液與清洗污染器皿之用
          ,污水槽應為單獨使用之放射性廢水槽,並選免流入開放管道
          ,放射性廢水排放前應先取樣分析確定低於管制限值始可排放
          ,並加以記錄備查。受污染之用具應加以徹底清洗或貯存,待
          放射性衰減至接近背景值時再予使用。
      (三)室內之牆與天花板表面應塗以硬而無孔且易洗刷之油漆,地板
          及工作檯表面均使用不易滲透且易執行除污之材料(塑膠板或
          磁磚等)。
      (四)放射性物質處理檯、盤內,應襯以吸收紙,液體樣品應置於不
          易破損之容器內。
      (五)儲存放射性物質之處所,應有適當的屏蔽、抽氣設備與妥善之
          管理。
      (六)放射性廢料桶應採用腳踏式,桶內應襯以無孔之塑膠袋。
      (七)工作室門扉與盛裝放射性物質的容器,均應設置或張貼輻射警
          示標誌(語)及警示燈。
      (八)應有適當的輻射偵檢設備,以便工作人員於實驗室時偵檢之。
          此儀器應至少每六個月由輻射防護專業人員送核能研究所(桃
          園龍潭)或台灣輻射偵測工作站(高雄)或國立清華大學原子
          科學技術發展中心(新竹)校正乙次。
      (九)放射性物質之作業場所應訂有安全作業程序或工作守則,並應
          張貼於明處,使進入工作室之人員能嚴守有關之規定。
  四. 個人防護措施
      (一)工作人員於工作時應穿著專用工作衣、手套、套鞋及佩帶人員
          輻射偵檢計等個人防護用具,在離開工作場所時應即換下,置
          於指定地方,並經偵測無污染時再行離去。
      (二)應備有適當之遙控吸管及工具,嚴禁用嘴吸移溶液。
      (三)嚴禁在放射性物質實驗室內飲食、吸煙、貯存食物及施用化粧
          品。
      (四)工作人員在工作時被器具割傷時,應立即檢查,如發現污染應
          即予適當醫護處理,並送醫診治。
  五. 放射性污染去除與廢料處理
      (一)放射性物質實驗室如發生人員、衣物、地面污染時,應依下列
          五點規定處理:以適當夾持器或穿載塑膠手套使用專用毛巾或
          吸水材料吸取溢出物,置入放射性廢料桶內再以濕布及清潔劑
          清洗,避免使污水擴大污染面積。
      (二)通知輻射防護專業人員並請求協助處理,較嚴重性的污染可報
          請核能專業機構協助處理,以防止污染之擴大。
      (三)污染之衣物脫下後置於指定地方以待偵檢,並由輻射防護專業
          人員偵測污染衣物以決定是否可送洗、焚燬或應暫時貯存以待
          自行衰變後再行清洗。
      (四)長半衰期及短半衰期之廢料應分別收集,凡固體或液體放射性
          廢料之處理,可委託本會核能研究所化學工程組核廢料處理廠
          (電話:(○三)四七一一九八三)代行處理。
      (五)利用放射性物質作研究之動物屍體,不得任意丟棄焚燬,應當
          作固體廢料處理。
  六. 放射性物質之管制
      (一)各單位凡輸入、輸出、轉讓、廢棄、生產、停用及恢復使用放
          射性物質,均應依規定申報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可,發給核
          准證明始行辦理。
      (二)輸入(出)、轉讓申請書,應經輻射防護委員會或輻射防護專
          業人員審核及單位核准後,寄送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辦理。
      (三)放射性物質於送達單位後,由輻射防護專業人員負責管制,各
          部門使用時須經輻射防護專業人員審查簽章後始可領用。
      (四)放射性物質接受及領用之帳料應予平衡,輻射防護專業人員應
          至少每月核對乙次,並製作月報表,以了解放射性物質使用情
          形。 

資料來源:核能安全委員會主管法規共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