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規內容

法規名稱: 核能安全委員會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
公發布日: 民國 93 年 07 月 07 日
修正日期: 民國 112 年 12 月 15 日
發文字號: 核綜字第11200187491號 令
法規體系: 綜合規劃
立法理由:
法規功能按鈕區
第1條
    本辦法依科學技術基本法(以下簡稱本法)第六條第三項規定
    訂定之。

第2條
    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以下簡稱研發成果):指核能安
      全委員會(以下簡稱本會)、本會所屬機關編列預算自行
      從事,或以補助、委託、出資(以下統稱資助)方式,由
      執行研究發展之單位進行科學技術研究發展計畫(以下簡
      稱科技計畫)所獲得之智慧財產權及成果。
   (二)執行研究發展之單位(以下簡稱執行單位):指執行科技
      計畫之本會、本會所屬機關、公立研究機關(構)、公立
      學校、公營事業、法人或團體。
   (三)研發成果之創作人:指研究發明或創作第一款研發成果
      之人員。
   (四)經辦人:指簽辦、審議或核決研發成果管理或運用 案件
      之人員。
   (五)研發成果收入:指執行單位因管理及運用研發成果所獲
      得之授權金、權利金、價金、股權或其他權益。
   (六)產業技術合作研究(以下簡稱產業合作):指本會、本會
      所屬機關與產業界共同出資辦理或資助執行單位辦理產業
      技術合作研究計畫。
   (七)財產上利益,指下列各目所定之利益:
     1.動產、不動產。
     2.現金、存款、外幣及有價證券。
     3.債權或其他財產上權利。
     4.其他具有經濟價值或得以金錢交易取得之利益。

第3條
    研發成果之歸屬及運用,其計價應以市場價值為準,程序上
    應符合公平、公正及公開之原則,實質上應有助於提升產業
    技術水準與促進整體產業發展之目的。

第4條
    本會、本會所屬機關辦理科技計畫時,有關研發成果之歸屬
    、管理、運用,應與外部執行單位訂定書面契約約定之。

第5條
    執行單位執行科技計畫所獲得之研發成果,除本辦法另有規
    定者外,歸屬各該執行單位所有。

第6條
    本會、本會所屬機關之研發成果歸屬國有,並以各該機關為
    管理機關。研發成果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應歸屬國有,並
    以本會為管理機關:
   (一)涉及國家安全者。
   (二)對公共利益及環境生態有重大影響者。
   (三)其他經本會認定或事先於公告、招標文件或契約明 定研
       發成果歸屬國有者。

第7條
    執行單位以國際合作方式執行科技計畫所產生之研發成果,
    其歸屬、管理及運用,應依本辦法之規定。本辦法未規定者
    ,從其契約約定。

第8條
    本會、本會所屬機關對資助之科技計畫,其研發成果非歸屬
    於本會、本會所屬機關者,在中華民國境內及境外享有無償
    及非專屬之實施權利。但本會、本會所屬機關資助金額占該
    科技計畫總經費百分之五十以下者,由雙方約定之。
    前項權利本會、本會所屬機關不得讓與第三人。

第9條
    依第五條、第六條取得研發成果者,應負管理及運用之責,
    並建置研發成果管理機制,以歸屬及管理運用其所有之研發
    成果。
    前項研發成果管理及運用,包括申請與確保國內外權利、授
    權、讓與、收益、委任、信託、爭訟、迴避、資訊揭露及其
    他一切與管理運用研發成果有關之行為。
    本會、本會所屬機關對於國有研發成果之管理及運用,得基
    於效益原則,委任或信託予執行單位為之。
    執行單位依本辦法規定運用研發成果前,應依公開程序將研
    發成果公告。但依其性質不宜公開或法令另有規定者,不在
    此限。
    執行單位辦理研發成果之公告,應以刊登網際網路、全國性
    報紙、函告業界相關公會或辦理研發成果說明會等方式為之。

第10條
    研發成果管理機制,應包括:
   (一)專責單位管理:專人管理或由法務、研發部門之人員兼
       任或以任務性編組方式運作或委託代為管理。
   (二)維護管理:研發成果之維護程序,將研發成果記錄管理
       ,並定期盤點。
   (三)運用管理:研發成果授權、讓與、終止維護或其他運用
       方式作業流程。
   (四)利益衝突迴避、資訊揭露管理:受理資訊申報、審議利
       益衝突迴避、公告揭露資訊等程序。
   (五)文件保管:落實人員、文件及資訊等保密措施。
   (六)會計處理:單獨列帳管理研發成果之收入及支出。
   (七)股權處分管理:建立處分股權之價格、時點等評估程序。
       執行單位建置之利益衝突迴避、資訊揭露管理機制,至
       少應包括:
      1.利益衝突迴避、資訊揭露之受理單位。
      2.應主動揭露或自行迴避之態樣及要件。
      3.審議會議之組成、審議基準及作業程序。
      4.違反應遵行事項之處置。
      5.相關資訊之公告方式與範圍、內部及外部通報程序。
      6.利益衝突迴避及資訊揭露之教育訓練。
      7.利益衝突迴避及資訊揭露之其他管理措施。

第11條
    研發成果之創作人得參與研發成果之推廣、洽談。但應迴
    避其研發成果管理或運用案件之審核或決議。
    研發成果之創作人應依執行單位規定主動揭露與擬授權或讓
    與研發成果之營利事業間,有無下列利益關係,約定於兼職
    或技術作價投資後取得者亦同:
   (一)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近一年內自該營利事業獲得
      合計超過新臺幣十五萬元之報酬、捐贈、禮品或等值之
      其他財產上利益,或持有該營利事業百分之五以上之股權。
   (二)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孫子女或兄弟姊
      妹擔任該營利事業負責人、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之職務。

第12條
    經辦人與被授權或讓與研發成果之營利事業間,有前條第
    二項各款利益關係者,應自行迴避。
    經辦人除涉及違法情事外,其循執行單位所訂內部程序進行
    研發成果定價,符合本法規定辦理研發成果歸屬及運用者,
    免除其於研發成果定價後,價格變化產生之執行職務責任。

第13條
    執行單位知悉創作人或經辦人有前二條應自行迴避而未迴
    避情事者,應命其迴避。
    有應自行迴避之情事而不迴避者,利害關係人得向執行單位
    申請其迴避。
    對是否揭露或迴避有爭議或疑義時,執行單位應召開審議會
    議審議,並應提供陳述意見之機會。
    因故意或重大過失未依規定揭露或迴避者,本會、本會所屬
    機關必要時,得於一定期間內不予全部或一部分獎補助。

第14條
    依第九條第一項規定負責管理及運用研發成果者,於辦理
    研發成果讓與或授權利用時,應符合下列各款之規定。但以
    其他方式為之,更能符合本法之宗旨或目的,經本會核准者
    ,不在此限:
   (一)以公平、公開及有償方式為之。
   (二)以我國研究機構或企業為對象。

第15條
    執行單位辦理研發成果授權利用,應以非專屬授權方式為
    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報請本會核准後以專屬授權方
    式為之:
   (一)研發成果尚未達到得以量產階段,而需被授權人投入鉅
      額資金或提供重要發明專利,繼續開發或製成商品銷售者。
   (二)研發成果之實施需經長期實驗並依其他法律規定應取得
      許可證者。
   (三)較有利於整體產業發展及公共利益者。
    研發成果之授權實施內容及範圍,執行單位於必要時得加以
    限制。

第16條
    產業合作計畫之業者出資達該計畫總經費百分之十以上者,
    於執行單位辦理研發成果授權利用時,優先取得非專屬授權。
    產業合作計畫業者出資達總經費百分之三十以上者,得依契
    約約定獲得五年以內之專屬授權。
    依前項規定取得專屬授權之業者,應於計畫結束後一年內有
    效運用該研發成果,並將運用情形以書面通知執行單位。未
    於一年內有效運用者,執行單位得以書面通知限期三個月內
    說明;屆期未說明或無正當理由者,執行單位得逕行授權其
    他廠商。

第17條
    執行單位經本會核准得依下列原則,將研發成果與其他國
    家或地區之人民、企業、機關(構),進行國際交互授權:
   (一)平等互惠。
   (二)所取得之標的有助於提升我國產業技術水準或增進經濟
      利益。
    執行單位依前項授權所取得之標的,其運用及收入應依本辦
    法相關規定辦理。

第18條
    執行單位基於公益之目的,經本會核准後,得將研發成果
    無償授權其他學術、研究機構、企業或民間團體,被授權人
    不得再授權。
    前項無償授權期間不得逾五年。必要時,得延長一次。

第19條
    國有研發成果之被授權人,未經管理機關或受託管理者同
    意,不得將該國有研發成果再授權他人。

第20條
    研發成果符合第十五條第一項各款情形之一,且以讓與方
    式較能有效運用研發成果者,執行單位經本會核准後,得將
    研發成果有償讓與第三人。

第21條
    執行單位為促進整體產業發展,經本會核准後,得將研
    發成果無償讓與具有較佳運用能力之學術或研究機構。
    執行單位應與無償讓與之受讓人約定,要求受讓人應依本辦
    法規定運用研發成果,且運用所獲得之總收入應依第二十三
    條規定辦理。

第22條
    執行單位不得自行將研發成果製成商品銷售。但有下列
    情形之一,經本會核准者,不在此限:
   (一)於招標文件明定。
   (二)因生產設施或技術特殊,為穩定國內供貨需求,造福國
      人,以落實本土化政策。
   (三)研發成果商品化有助於整體產業發展,經執行單位公告
      後一定期間仍無國內企業願意製成商品銷售。
   (四)因應產業緊急狀況需將研發成果製成商品銷售。
   (五)基於維護產業發展需將研發成果製成商品,供銷國民。

第23條
    執行單位之研發成果收入,應依下列比率繳交本會、本
    會所屬機關,循預算程序撥入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
    (以下簡稱科發基金):
   (一)執行單位為本會、本會所屬機關,或公、私立學校,或
      其他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發展之政府機關(構)者,為百分
      之二十。
   (二)其他執行單位為百分之四十。
    本會、本會所屬機關資助金額占該科技計畫總經費百分之五
    十以下者,執行單位繳交研發成果收入之比率由雙方約定之。
    本會、本會所屬機關資助金額占產業合作計畫總經費百分之
    五十以下者,執行單位繳交研發成果收入之比率由本會、本
    會所屬機關、業者及執行單位三方約定之。
    本會基於整體產業發展,得專案核定執行單位繳交研發成果
    收入之比率,不受第一項規定之限制。

第24條
    研發成果由本會、本會所屬機關負管理及運用之責者,
    其管理或運用所獲得之收入,應將一定比率分配創作人、執
    行單位及對管理或運用有貢獻之人員:
   (一)分配創作人之獎勵比率以收入之百分之六十為上限,並
      得視個案之貢獻度、困難度或特性等之不同,調整分配創
      作人之比率。
   (二)分配執行單位歸屬政府部分,應循預算程序撥入科發基金。
   (三)因性質特殊及機關管理上需求,經本會核准者,得暫緩分
      配。
    研發成果由非本會所屬執行單位負管理及運用之責者,其管理
    或運用所獲得之收入,應將一定比率分配創作人及對管理或運
    用有貢獻之人員。

第25條
    對創作人之獎勵方式、範圍、比率及其他相關事宜,執行
    單位應訂定規範,並報本會備查。

第26條
    研發成果公告後,經執行單位認定不具有運用價值者,得
    於公告五年屆滿前四個月起,為讓與之公告;公告後三個月內
    無人請求受讓時,得終止繳納與智慧財產權相關之維護費用,
    並提報本會備查。

第27條
    執行單位應配合本會、本會所屬資助機關查核研發成果之
    運用情形,本會、本會所屬機關得將查核結果列為獎補助審查
    指標。
    經查核如有未依規定切實辦理者,除通知限期改善外,本會、
    本會所屬機關得於一定期間內不予全部或一部分獎補助。
    本會及政府審計人員為監督研發成果之運用及管理,得定期或
    不定期實地查訪執行單位之研發成果運用情形、紀錄、收支報
    表或帳簿等相關文件,執行單位應予配合。
    本會各所屬機關應定期向本會提出研發成果運用情形;必要時
    ,本會得要求各機關提出報告。

第28條
    研發成果歸屬非本會所屬之執行單位者,如有下列情形之
    一者,本會、本會所屬機關得自行或依申請要求執行單位將研
    發成果授權他人實施,或於必要時將研發成果收歸國有:
   (一)研發成果之權利所有人或其受讓人或專屬被授權人,於合
      理期間無正當理由未有效運用研發成果,且申請人曾於該期
      間內以合理之商業條件,請求授權仍不能達成協議者。
   (二)研發成果之權利所有人或其受讓人或專屬被授權人,以妨
      礙環境保護、公共安全或公共衛生之方式實施研發成果者。
   (三)為增進國家重大利益者。
    本會依前項規定行使前項權利前,應將通知書或申請書送達研
    發成果之所有權人或其受讓人或專屬被授權人,限期三個月內
    說明;屆期未說明或無正當理由者,本會得逕行處理。
    依第一項規定將研發成果授權他人實施時,被授權人應支付合
    理對價;研發成果之權利所有人或其受讓人或專屬被授權人仍
    得實施該研發成果。
    依本條將研發成果授權他人實施或收歸國有者,其行使之要件
    及程序,應於訂約時,以書面約定之。

第29條
    為管理與運用國有研發成果,並審議執行單位依本辦法應
    報本會核准事項,本會得設置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審議會。

第30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